400电话: 400 1688 198
科正产品
科正产品
科正产品
  鼓励政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标准  |  鼓励政策
政策标准
Policy Standard
>
>
两大央媒发文,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将成主流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1-06-23

 

来源:绿建社

 

 人民日报 

让更多建筑“绿”起来

【2021年06月02日18版】
记者:丁怡婷

借鉴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实现工业遗存功能再生的首钢老工业区西十冬奥广场改造项目、立体绿化设计的万科峰境花园……这些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测算,2018年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45%。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领域碳减排,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21年要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现状如何?还有哪些可提升空间?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会发电的阳光房、搭积木的装配房、高保温的被动房,让建筑变“绿”的方法丰富多样

使用轻型光伏墙体替代传统水泥墙体,1155块薄膜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预计年发电量可达7.5万千瓦时,满足建筑30%至40%的用电需求——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有这样一座身披蓝色光伏“外套”的房子。

项目建设方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带着记者走进室内:“瞧,外层是光伏幕墙,内层是保温透明玻璃,中间形成的封闭空腔可以进行取热利用。夏季光伏背板温度逐渐升高,导致发电效率降低,这时自动打开百叶,室内温度降低;冬季将百叶关闭,空腔形成‘暖墙’,可降低室内热负荷。”

不仅建筑设计节能低碳,建造过程也很绿色。410个钢结构构件、197个屋面单元板块、170樘光伏幕墙单元,在工厂预制加工后,将它们像搭积木一样进行装配,累计只用七昼夜。装配式建造不仅速度快,还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并且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建筑垃圾排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

资料图-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的国家能源集团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心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形式。

来到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建设者们正在为年底的竣工节点冲刺,其中的15号科研楼是北京最大的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单体。中建一局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负责人张代卿介绍,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穿得厚一些、捂得严一些”,通过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较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比如外墙保温材料,普通建筑厚度可能8至10厘米,我们能达到20多厘米;再比如外窗采用中空‘三玻两腔’玻璃,里头还要填充惰性气体,能够有效阻隔室内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

“捂”得这么严实,人在室内舒适度如何?张代卿告诉记者,通过利用高效新风技术,能够在改善空气的同时保持室内恒温,维持在人体最适宜的18至24摄氏度之间,真正实现冬暖夏凉。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比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比较迅速,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管理到位的推进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2019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2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2亿平方米。

绿色建筑不等于设备和技术的堆砌,应当因地制宜、因形就势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从2012年的2%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65%。但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一些项目简单地对节能设备和技术进行堆砌,或者一味模仿国外模式,导致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

“过去一些商品住宅项目为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没有贴合实际需求,配置了空气能空调系统或者太阳能热水系统,但这些系统对于个体业主而言,要么占用了更多面积,要么使用费率高于传统系统,造成验收后被拆除或闲置,从而导致浪费。”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举例说。

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景泉看来,绿色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整合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历史文脉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设计,不能将绿色节能等同于技术的堆砌,“可以进一步增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引入社会价值等进行综合考量。”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绿色建筑模式不能简单复制,而应当因地制宜、因形就势,打造具有地域气候适应性的建筑。

景泉以北京世园会中国馆为例介绍说,延庆风力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自然风,建筑外形设计采用半环状,中间贯通、南北通透,夏季有利于南风及偏南风穿过,冬季西北风又被西侧梯田阻挡,使建筑南侧空间不受寒风侵袭。延庆光照充足,中国馆增加了南向采光面积,并且铺装了金色的透明太阳能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让阳光照入室内,景色尤为别致。

“中国传统建筑营建体系中有很多绿色建筑智慧,比如广西地方民居通过乡土材料的使用与木构架的搭接,形成连通室内外的流动性空间,创造了宜人的室外微气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认为,在绿色建筑推广中,不妨多从本土设计和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探索更多尊重自然、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发展潜力大,须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

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并且提出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提升建筑能效水效水平、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等重点任务。

各地也纷纷推出推广支持政策。比如河北提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性能门窗、环境一体机、保温系统、专用特种材料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有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采取适当形式给予重点倾斜;江苏提出,加大光伏瓦、光伏幕墙等建材型光伏技术在城镇建筑中一体化应用力度;广东对建设、购买、运行绿色建筑或者对既有民用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的,出台了资金支持、容积率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相信随着成本不断降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回收周期不断缩短,绿色建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景泉介绍,公共建筑项目的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成本约比普通建筑分别高出7%至10%、15%、25%以上,一般5到7年省下来的能耗成本可抵消绿色增量成本,这还不包括居住舒适感和环境保护等长期效益。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建材、施工、运营还有待在全生命周期中协同发展。“比如绿色建筑不仅要关注施工和后期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前期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黄鼎曦说。相关测算显示,建筑全过程碳排放中,钢铁、水泥、铝材等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超过25%。

绿色建筑发展还需要全面的系统性规划研究。景泉认为,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化不足,没有形成从前期策划、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直至落成后评估的全流程体系,应当发动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结构、建筑设备乃至室内设计进行全专业系统性研究。“绿色建筑不仅是机电专业工程师的工作,规划师、建筑师也应该全周期参与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此外,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才仍然较为匮乏,比如发展装配式建筑,对掌握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吊装、焊接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要加紧建立绿色建筑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

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机制也亟待完善。“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方面,当前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发挥业主主观能动性的机制仍有待完善。”黄鼎曦介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融资、能源合同管理、绿色建筑增值纳入物业估价体系等举措,吸引业主参与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中,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他建议,探索建筑领域的碳排放交易,同时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政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此外,从源头看,绿色建材推广更需快马加鞭。生活垃圾变成水泥生产原料、开发出世界最高光电转化率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近年来,我国在绿色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应用推广方面,性能优越的材料产品占比并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通过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

 科技日报 

绿色低碳转型,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将成主流

【2021年06月22日1版】
记者 华凌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热、温、寒气候带。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建筑耗能呈不断上涨趋势。

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有关政策,明确提出“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试点”等,各省市纷纷迈开探索建设步伐。那么,目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如何?

建筑节能,对减少碳排放贡献突出

“建筑节能对减少排放的贡献十分突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额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指出。

城乡建设领域的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内的供暖、炊事、生活热水等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将持续上升。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务院2016年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试点”;住建部2017年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等重大项目示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决策部署,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主要思路中提出,提高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徐伟介绍,零能耗建筑指的是不消耗常规能源,完全依靠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供能的建筑。在建筑迈向零能耗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其能耗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表现为三种形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或者说是一栋建筑在节约能源这条道路上未来发展的三个阶段。

专家指出,相对常规节能建筑,应用被动式建筑设计以及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的超低能耗建筑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间接减少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未来超低能耗建筑将成为主流建筑。

我国将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立足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气候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目前全国各省正在经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出适用我国不同气候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成果。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节能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超低能耗建筑可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技术措施,采用高效能源设备,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能耗。在超低能耗建筑基础上,增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技术措施,可实现近零能耗、零碳建筑。”

据了解,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得到较快推广,建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夏热冬暖地区首个零能耗建筑综合性办公楼——珠海兴业新能源产业研发楼、保留乡村生态的天友零舍近零能耗农宅示范项目、中德青岛生态园技术中心、河北高碑店列车新城等,这些建筑采用了高性能新型围护结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智能建筑微能网及地源热泵等高新技术。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时聪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超低能耗建筑专项财政激励超过10亿元,对其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在建及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超过1000万平方米,带动100亿增量产业规模,将引领建筑节能产业向高质量、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推广将对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上下游产品部品产业化将带来5万亿—10万亿元的新增GDP预期,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需进一步研发创新,推动其迈向零碳零能耗。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拟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水平,在适宜的气候区全面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为城乡建设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作出贡献。”

上一篇:【河南】发布两项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下一篇:承德 | 到2025年,累计超低能耗建筑建75万㎡,并资金支持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公司简介 | 关于被动房 | 典型案例 | 产品服务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广东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09642号

网站建设:科正网络